首页>品牌湖南

探访株洲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用专业和爱创造生命奇迹的临时爸妈

2023-04-08 12:40

华声在线讯(通讯员 刘琼 顾言心)这里是封闭式病房,实行无陪护管理,很多孩子还没吃上母亲一口奶就被送进暖箱里治疗。

这里的医护人员不仅“火眼金睛”,还爱心满满。他们化身“临时爸妈”,与死神一次次拉锯,让一个个羸弱的小生命恢复健康,回归父母怀抱。

这里是封闭式病房,实行无陪护管理,很多孩子还没吃上母亲一口奶就被送进暖箱里治疗。

图片1.jpg

走进株洲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看他们如何创造生命奇迹。


他们既有手上工夫还有“火眼金睛”

穿上消毒隔离衣、消毒鞋、戴上一次性帽子、口罩,经过“全副武装”后,近日,媒体记者走进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

在这个有些“安静”的病区内,数十台保温设备静置于两侧。卡通床罩下,透明箱中躺着一个个脑袋只有拳头大小的孱弱婴儿,他们很少哭闹,可生命体征仪上的数字跳跃,显示着这群小家伙不屈的生命力。“小崽崽,是饿了吧?”正在值班的护士长李新凤打开保温设备,一边细声安抚着,一边以最轻柔地动作为婴儿喂奶。

图片2.jpg

在这里,监测体征、病情观察、新生儿喂养、新生儿擦浴等,都是最基本的护理操作。由于收治的多为早产儿,看似基本的操作,实则难度很大。

例如,有的早产儿出生时体重不到一千克,身体跟成人的巴掌差不多大小,四肢和成人的手指一样细,皮肤几乎是透明的,穿刺的针头比血管还要粗。“我们给这些宝宝扎针时就像绣湘绣,必须小心翼翼又力求精准。”李新凤比喻道。在这里,除了考验医护人员的手上工夫,观察与应变能力也必不可少。“新生儿的病情变化很快,如果没有‘火眼金睛’,就会错过最佳抢救时机。”李新凤介绍,重症监护室内的新生儿大多依靠呼吸机支持,护士必须要对呼吸机的细微变化了如指掌。“当呼吸机一旦报警,我们必须快速鉴别是呼吸机管路弯折或积水等问题引起,还是患儿病情变化引起。”李新凤说,这无法依靠机器本身识别,靠的正是他们多年积累下来的经验。

为了及时捕捉和判断病情的细微变化,值班时,他们总是保持高度“警戒”状态。这让他们在交班后,往往靠着枕头就能“秒睡”。


每个生命都是一个奇迹

超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败血症……在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你常常会看到这样的不幸:一些孩子刚出生就被推到了生死边缘。

你也能看到这样一些暖心画面:医护人员夜以继日地与死神拉锯,陪着孩子闯过一关又一关,创造生命奇迹。

2021年6月17日,在株洲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待了71天后,巴掌宝宝“小二”平安出院。

新生儿科主任王平清晰地记得,“小二”出生时曾命悬一线。因为各个器官尤其是肺部发育极度不成熟,出生后不久,她就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全身青紫并口吐白沫。

进行气管插管,用复苏囊加压给氧,上呼吸机进行有创辅助通气……王平和同事与时间赛跑,竭力挽救这个小生命。

经过几天的精心救治,“小二”顺利闯过第一关——呼吸关。医护人员丝毫不敢松懈,因为等待“小二”的还有循环关、感染关、喂养关、营养关等。

图片3.jpg

为了帮助患儿成功闯关,重症监护室专门组建特护团队,由经验丰富的护士组成,24小时守在孩子身边。

为减少穿刺引起的感染,王平第一时间帮“小二”进行脐静脉穿刺。她出生半个月后,李新凤为她做了PICC穿刺,极大地降低感染几率。

各种挑战仍时不时出现。治疗期间,“小二”多次出现呼吸暂停、喂养不耐受、撤机失败、停氧困难等情况,这让所有医护人员如履薄冰。

“我们做每项操作时都小心翼翼,最开始每次喂奶只能喂一毫升。”李新凤说,为了增强“小二”的安全感,护士们用柔软的包被围成一个椭圆形的“宝宝鸟巢”,模拟妈妈子宫的形状,让孩子感受母爱。

令人欣慰的是,求生意志强烈的“小二”总能一次次挺过来。

1000克、1200克……“战斗”了71天后,“小二”的生理指标恢复正常。

这样振奋人心的故事不止一个。成功救治体重950克的先天肛门闭锁宝宝,让先天性肠闭锁的早产宝宝顺利出院……这些年,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在这里诞生。

“我们每年收治200余个低出生体重儿,救治成功率超过95%。”王平有些自豪地说。


再累也会坚持,只为生生不息

在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李新凤和同事是患儿的“临时爸妈”,他们却很少有时间陪伴自己的孩子。去年疫情期间,她在科室守了27天。

为何愿意为工作这样拼?

图片4.jpg

“看着奄奄一息的小生命,从慢慢撤机到自己能吃奶,再到有表情、会发声、会翻身……这个变化太让人惊喜,这也是我坚持下来的理由。”李新凤答道。

坚持还源于家属的信任。

李新凤向我们分享了一个故事。当初“小二”入院时,不少人劝她的父母放弃治疗,因为这个农村家庭并不富裕。

“只要人在,一切都会有的,我相信你们!”面对亲友的劝阻,“小二”的母亲彭金娥却坚定地给了医护人员一颗“定心丸”。

担心欠费影响孩子治疗,夫妻俩总会四处筹钱,再提前预交医疗费用。为了保证孩子有最好的“口粮”,自女儿出生后,彭金娥便每天从醴陵市白兔潭镇搭车到市妇幼保健院,为孩子送母乳,风雨无阻。

“再累我们都会坚持下去,这是我们的职责,更为了生生不息。”李新凤说。

(一审:杨露 二审:蒋俊 三审: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