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讯(文/姜鸿丽 刘杰 卢赐军)2月25日,阳光和煦。穿行在澧阳平原,处处是春耕备耕的热闹景象:绿肥随着旋耕机翻入稻田,育秧工厂正调试设备,种粮大户忙着晒土,种子、化肥、秧盘等农资悉数到位……
澧县,稻作之源,正探索水稻绿色高效生产技术,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科技水平,夯实粮食产业发展基础,打好春耕生产第一仗。
油肥还田,绿色高效
澧县澧澹街道邓家滩村,200多亩油肥开出的亮黄的花,把田地和乡村装扮得分外亮眼。3台旋耕机轰鸣而过,油菜绿肥连同泥土被翻卷起来,原本紧实的土壤,变得蓬松。
田埂边不少村民在看旋耕机作业。73岁的龚道英指着自家田说:“我去年种了12亩一季稻,亩产600多公斤。去年10月,县里统一播种,种了油肥。这回翻耕后,我准备响应号召,种双季稻。”
去年,澧县绿肥生产面积21万亩,实现冬闲田全覆盖。邓家滩村作为环北民湖种植油肥1号绿肥的6个村之一,种植面积800亩。油肥比油菜花期早,叶子少,盛花期后籽粒入荚后翻耕,生物产量最高,每亩可达1500公斤左右,肥效也最好。能增加土壤有机质,降低镉污染风险,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替代30%-40%的化肥用量,既可节本增效,也可提升水稻品质。
澧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周迎春告诉记者,澧县是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试先行区和首批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县之一。多年来,澧县把化肥减量增效和农业产地环境保护放在优先位置,每年投入财政资金500多万元,用于绿肥生产和有机肥推广,推进水稻、旱杂粮绿色高质高效生产。全县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96%,农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达67%,化肥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农药施用量较上年减少1%。
加大补贴力度,解决后顾之忧
澧县城头山镇,6500多年前古稻田在这里苏醒。“现在,这里的水稻,50公斤出米率依然比周边乡镇多出2公斤左右。”城头山镇农科站站长蔡乔林说。
趁着天气晴好,城头山镇湖南锦绣千村农业专业合作社副总经理宋翔,早早开始晒土。“这是田里耕作层的土,有肥效,晒干粉细后,与基质肥混合,做育秧营养土好。合作社备了2000立方米营养土、肥料3000吨、种子10万公斤、插秧机60多台。合作社可以播种2万亩早稻,为农户提供集中育秧、农资供应、栽培管理、病虫防治、粮食收购全程服务。”宋翔说。
“稳面积、稳产量、备春耕,关键是思想要通。”蔡乔林说。
1月31日,城头山镇城头山村召开第一次屋场会,2名大户提出:“种双季稻可以,但有三怕,一怕种子选不对;二怕天气不好,如果晚稻在抽穗扬花期遇到寒潮,就会减产失收;三怕价格不好,丰产不丰收。”
为了打消农户种双季稻的顾虑,澧县压实粮食生产责任,增加粮食生产扶持资金,从去年的3000万元,提高到5000万元以上。在国家补贴基础上,加大对机械补贴力度,加大对大户的育秧补贴,全县确保高于市场价收购。同时,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投入,系统解决农民种粮的后顾之忧。
向良种要效益,向科技要产量
让农民掌握先进农业技术,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澧县向良种要效益,向科技要产量。
良种是稳产量的基础。澧县针对早稻、中稻、晚稻、玉米种植,主推抗寒、抗逆、抗病性好的优良品种,提高良种覆盖率。城头山镇大庙村种粮大户孙圣海告诉记者:“我家去年种植水稻328亩,早稻亩产600公斤,晚稻亩产650公斤。我们种的是良种中嘉早17,这品种是低吸镉品种,产量高、口感好。今年准备再扩种40多亩。”
科技是稳产量的关键。澧县农业农村局粮油站站长郭谷介绍,他们开展集中育秧,对11家专业化育秧工厂扩容提能,新建3家专业化育秧工厂,专业化组织育秧能力达15万亩以上。重点办好全县双季稻连片示范样板,推进主产镇街、村级示范。派出技术特派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应用农业新技术。培育一批懂技术的村组育秧能手,解决一家一户因劳力缺乏不能育秧、因技术缺乏不懂育秧的生产难题。
澧县多措并举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今年,澧县粮食种植面积预计116.6万亩,比上年扩面2000亩;早稻集中育秧任务24.05万亩,比上年增加18万多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