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勤工助学工作既是实践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勤工助学等劳动教育工作不仅是深入推动我国当代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健康发展的主要教育手段之一,也是深入构建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教学制度的重要实践手段,更是深入开展我国大学生劳动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勤工助学;劳动教育;资助育人;
教育部曾明确提出把“扶困”和“扶智”,“扶困”和“扶志”相互协调结合起来,这其实是对新时代学生资助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育人是开展资助工作首先要明确的目标和发展需求。高校应该积极主动着力于教育、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劳动道德意识以及自我独立、迎难而上的创业精神。随着当今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事业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入推进,传统勤工助学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理念和工作方法,已经难以有效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深刻变化和社会发展新的需求。因此如何加快改革和创新发展的步伐,无疑是不断完善高校勤工助学教育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势下,高校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和认知水平不断发展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勤工助学工作的开展。开展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目的和意义,主要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缓解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为将来步入社会奠定实践基础。因此,创新性开展高校勤工助学工作,正确引导、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认识水平和劳动教育观念,能够帮助学生在毕业后尽快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在参加勤工助学活动中所积累的实践经验,对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们来说也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一、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意义
高校勤工助学工作是学生资助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素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劳动意识品质、缓解贫困大学生家庭经济压力、全面推动大学生健康成长和资助育人的有效途径,是高校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有效实践平台。教育部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了我们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由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可持续性发展型高校资助体系,构建一个由物质援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鼓励有效融合、相互促进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让广大学生在技能学习、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都得到有效帮助,为他们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开拓视野、锻炼本领、丰富精神世界,从而有效地发挥资助在育人工作中的积极作用,锤炼广大学生求真务实、积极进取、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
二、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现状
当前高校学生对勤工助学工作的认识尚浅,认为校内勤工助学报酬偏低,工作内容过于单一没有挑战性,也没有把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当作一个锻炼自己、提升自己的学习机会。同时,高校在教育引导、岗位设置、宣传发动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导致勤工助学工作内容涵盖面不广,缺乏创新意识,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高校勤工助学的教育引导不到位
学生对勤工助学政策不够了解,甚至毫不知情。对勤工助学的认识也存在着偏差,存在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拈轻怕重,为了赚钱而参加勤工助学工作等不良思想。学生们只愿意参加耗时少、赚钱多或者一些机械性的、不需要耗费脑力的简单工作。以上现象普遍存在,除了是学生本身的问题之外,更多的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不足,没有让学生真正理解勤工助学的意义所在,同时指导老师也没有清楚的认识到勤工助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过程中,指导老师只是单纯的安排事务性工作,没有在工作中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没能领会全员育人真谛,没能发挥全员育人作用。
(二)高校勤工助学的岗位设置不全面
当前国内各高校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可大致分为三种:劳务型岗位,以从事体力劳动为主,如校卫队等;管理型岗位,以协助机关处室和教辅单位老师处理日常事务为主,如行政助理、图书馆管理员等;科研型岗位,参与专任教师课题项目或其他科学研究等。以上三种岗位内容设置存在太过于局限,不够全面,且缺乏创新意识,对学生无吸引力等问题。
三、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创新举措
(一)转变工作观念认识
转变参与勤工助学活动的指导老师和学生对勤工助学工作的错误认识、提高思想觉悟是完善高校勤工助学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加强对学生思想意识和思维观念的宣传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和价值观念,用微笑、理解和包容去帮助那些参加勤工助学活动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消除其心理障碍,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应届毕业生参与勤工助学活动的教育和指导,全面实施理想信念教育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教育。在勤工助学工作岗位上表现优秀的学生,可以给予工资之外的奖励,比如设立“勤工助学先锋岗”,评选“勤工助学先进个人”等,颁发荣誉证书和物质奖励。对那些违反勤工助学管理规定的学生,也应该按规定进行谈话教育,屡教不改者可解除聘用。
(二)设置多样工作岗位
除了传统的劳务型、管理型、科研型等三种岗位外,高校还可以尝试设立创业型岗位,让学生利用自身长处,开创属于自己的事业;服务型岗位,可以和当地福利院、敬老院等企事业单位合作,定期为有需要的人提供服务;智力型岗位,为个人、企业等提供知识和技术的工作,比如承包企业技术售后、小型项目等;实践型岗位,为师范专业学生和毕业后有从事教育行业意向的学生联系附近中小学担任兼职教师或代课教师。
(三)健全管理服务体系
勤工助学是否能够获得好的发展关键在于高校是否能够结合实际健全各种管理服务体系。勤工助学工作可以由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专人分管,开发建设高校勤工助学专用APP或微信小程序,将每一位有参与勤工助学意向的学生专业特长、兴趣爱好、求职意向等信息资料实名登记录入数据库,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其“张贴标签”,以便于分门别类管理。同时积极联络校外企事业单位、机构,收集招聘信息并在APP或微信小程序上发布,供学生选择,确保学生、学校、用人单位信息交流畅通无阻。还可以根据实际市场需求,聘请校内外相关专业教师对学生的相关技能进行培训指导,让学生快速将知识转变为生产力,尽快的满足社会、市场和用人单位的需求。高校还可以以组建协会或社团的方式,建立相应的大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团队,负责招聘和收集招聘信息以及与社会企事业单位洽谈合作。这对培养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有很大的帮助,也对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有着积极作用。
(四)营造良好工作环境
高校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自由、轻松,又可以学以致用的勤工助学环境。高校和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同等条件下应该优先聘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同时必须安排专人对参加勤工助学活动的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全程指导,不得组织学生参加有毒、有害和危险的生产作业以及超过学生身体承受能力、有碍学生身心健康的劳动。对参加勤工助学活动的少数民族学生,应充分尊重其风俗习惯。高校应结合本校实际为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安排报酬相对较高的工作,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辍学。
勤工助学工作,作为高校大学生特殊的一项社会实践,有着其独特的视角和教育功能,是高等教育事业中一种不可代替的教育载体。总的来说,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创新研究,要结合勤工助学工作的现状,认清当前工作面临的挑战,精准定位勤工助学工作在高校大学生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做到理念创新、方法创新、体制创新。
[参考文献]
[1]许云峰.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模式的探索与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20,(11).
[2]吴国华,潘东.高校勤工助学发展历程、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20(11):56-57.
[3]陆永超.创新创业教育视角下高校勤工助学工作优化思路[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9(08):87-88.
[4]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2018年修订)》的通知.
[5]郭娜.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研究——以鞍山师范学院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3):267.
[6]朱晓东.高校勤工助学现状与改革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1.
[7]祝玥.优化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0.